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旁白代表了大多數多年被羁押囚犯的价值取向:“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正是這种數十年如一日的“改造”使本来向往自由的心灵“习惯”了牢笼的禁锢;也让曾经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的少年被岁月冲刷成“圆滑、世故”半点不敢出格的“成熟”老头。而最可悲的是,社会上各种“习惯”,已牢牢锁住了创新和进步的“头颅”,而這一枷锁就是我们人类自己的双手,无形中成为人类的牢笼。习惯一旦形成就非常顽固,改变“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革除陋习更需要長期艰苦的努力。
自上世纪90年代初第一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螺旋灯明管在江苏建湖诞生以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节能照明事业的整体崛起,而对于节能产品的推广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在广大节能企业的努力下艰难进行。然而遗憾的是,节能灯推广在低质低价、高质高价、节能不节钱的怪圈中左冲右突,特别是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深受伪劣节能灯伤害的消费者已经对节能灯失去了信心,人们反而习惯高耗白炽灯、习惯了低效照明灯具,因为這些产品虽然耗能,但不会“坑害”自己,起码不会受骗,有安全感。
自2000年以来,在政府的倡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节能减排运动在中华大地掀起,2008年更是拿出实际行动,国家以财政补贴的方式每年在全国推广5000万只节能灯,对学校、宾馆等大宗用户按每只节能灯供货价格的30%进行补贴,对城乡居民給予50%的补贴。按照計划“十一五”期间,国家將推广1.5亿只节能灯,可以节电290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900万吨。
這是一块巨大的蛋糕,這是一次大規模的消费让利,对于大宗用户更是巨大节约。中标企业在窃喜,节能照明股在市场上表現不俗,市長、省長都在为节能灯吆喝,全国各大社区节能推广也是一浪高过一浪。然而,在首批节能灯推广任务在9、10月份將陆续結束时,广州大宗用户冷对节能灯,40万支只卖出10万,江西大宗用户不积极,92万只财政补贴节能灯无人问津,而据相关人士透露,在国内其他地区,节能灯推广同样不容乐观。
“先前我们已经意识到具体推广中会遇到困难,但还是没想到阻力有那么大!”
一企业负责人道出了中标企业的难题,惠民政策也成为相关政府部门的艰巨任务,而拒绝采购的大宗用户也有自己的尴尬:現有灯具还在用,今年没有這方面的预算。
节能推广受阻有多方面原因,许多人归結为老百姓节能意识不足,但确切地说,更多的是没有适应或者改变居民消费习惯,特别是大宗采购单位某些人員的“回扣”惡习,更是成了最大的阻力,因为他们有自己的采购渠道,有固定人員为他们上门送礼,坐等收钱。
消费者也有自己“理所当然”的消费习惯,因为购买补贴节能灯并不方便,他们不会因为换购节能灯能为国家省下4、5个三峡电站的电量而放下手中工作去居委会办理复杂的申請。况且一盏节能灯省下的上百元电费在咱们富裕的老百姓眼里也只是一个小數目。
至今看来,這场节能补贴运动虽声势浩大,但結果差强人意。
事实上,节能补贴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商业行为,更是一场破旧推新、改变全中国人消费习惯的一场全民节能运动。這一运动绝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或者区区13家中标企业所能完成,而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全体节能照明企业共同努力,换句话说,這是一场打破习惯桎梏的持久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