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炽灯企业不要坐等利好“光芒”
发明家爱迪生经过几千次的试验而发明的白炽灯在被使用了130年之后正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今年2月,澳大利亚环境部長表示將在3年内逐步淘汰白炽灯;3月,欧盟各国达成共识,將在兩年内逐步用节能荧光灯取代白炽灯。
就在前不久,日本也决定制订灯泡节能新标准,以推动目前占照明市场份额30%的白炽灯逐渐走到幕后,由节能荧光灯控制市场,从而达到节约能源并且减排二氧化碳的目的。
白炽灯被冷落的原因是其工作原理的耗能性,由于通过钨丝加热然后发光,90%的电能转化成了热能而不是光,造成能源大量浪费。而节能荧光灯只用20%的电能就能发出和白炽灯一样强度的光,由于比白炽灯使用时间更持久,无论是对于消费者还是整个社会,节能灯的使用价值都远远超过白炽灯。
有关统計數据表明,如果用10瓦的节能灯取代亮度相近的60瓦的白炽灯,以全国推广使用12亿只、每只节能灯每天工作4个小时計算,每年可节省一个三峡大坝全部发电机組全年的发电量。而另一个事实是,天安门广场及長安街上的249座各式华灯在去年9月进行节能改造使用了节能灯后,耗电量减为原来的19.13%,每年可节约用电131万千瓦时,节约电费及维护成本105万元。
尽管中国上下都已经对白炽灯的耗能性产生了共识,但至今还没有列出淘汰白炽灯的时间表,而对白炽灯的限制措施和对节能灯的鼓励措施更是无从谈起,結果却是自己的节能产品没有被自己所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节能灯生产国,我国80%的节能灯产品用于出口。
节能灯在中国“卡壳”的首要原因是价格因素,由于生产技术和工艺相对复杂,与白炽灯相比,节能灯的价格甚至要高达十几倍,這种“省电不省钱”的怪圈必然在市场终端抑制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从而使节能灯的推广陷入尴尬之中。
而在美国,消费者每买1只节能灯,便能得到美国能源部3美元的补贴。日本、法国、荷兰等国在节能灯推广中,有的让銀行提供专項优惠贷款,有的折价优惠出售乃至免费赠送节能灯,有的由政府直接投資进行照明改造--政府力量的介入弥补了节能灯的市场失灵。
与之相比,中国还缺少全国性的鼓励节能灯生产和消费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要解决這一问题,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規,限制或停止白炽灯的生产,或对這样的企业征收重税,运用财政手段影响节能灯的市场价格,鼓励节能灯的生产和消费。
此外,节能灯企业的准入门槛太低也是造成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因素,一些企业为了牟利,在技术和工艺不过关的情况下大量生产垃圾灯(卤粉管),這些充斥于市场的劣质灯已经对那些真正的高品质节能灯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整个行业处于一种鱼龙混杂的混乱狀态。而要解决這个问题,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强力監管。
当然,节能灯企业也并不是无所作为。在节能已经成为世界性课题的背景下,节能灯的推广必然是大势所趋,欧盟、澳大利亚以及日本相继限制白炽灯就是一个明证。在此情形之下,有远见的节能灯企业应该厉兵秣马,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同时,通过技术和工艺层面的创新努力降低成本,备战节能时代,而不是坐等利好政策。而如果能通过事件策划推动有利于节能灯发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出台,不仅可以打造自身品牌,也將是对社会责任的一种努力践行。
《中国企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