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的杭州,世界瞩目。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于9 月4—5 日在杭州隆重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围绕“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峰会主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把脉世界经济,向世界传递“中国主张”和“中国信心”。
10月的杭州,依然耀眼。
杭州市迎G20峰会城市景观提升工程成果汇报会将于10月15日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艺术大学堂隆重举办。本次活动将邀请杭州市迎G20 峰会城市景观提升工程城市管理工作者、设计师、施工单位和灯具供应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一同分享G20峰会杭州城市景观提升工程中的经验和心得。
G20峰会结束之后,阿拉丁全媒体采访了杭州市亮灯办副主任、杭州市迎G20 峰会城市景观提升技术组组长韩明清博士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市政市容环卫管理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洪霞,杭州市钱江新城建设管委会工程处高级工程师陈松,作为此次城市景观提升工程的直接参与者,他们从管理的角度讲述了杭州市迎G20峰会城市景观提升工程在管理、技术、设计等方面的创新及遇到挑战。
杭州市亮灯办副主任、杭州市迎G20 峰会城市景观提升技术组组长韩明清博士
据韩明清介绍,本次城市景观提升工程的主题是“让历史与现代交融”,目标是营建具有“杭州味、中国风、国际范”的城市环境。本次迎G20 峰会城市景观提升工程主要有三个核心区域,包括钱塘江、京杭大运河沿线和西湖景区,都是对原有的灯光进行整改完善和提升。
三大核心工程
钱塘江
据韩明清介绍,钱塘江夜景灯光以“整改补充”为主,按照“一心两翼”的空间布局展开。即以钱江新城核心区为中心,以对岸的杭州奥体博览中心为补充,向东西两翼展开夜景画卷。钱江新城核心区夜景按照“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目标建设,凸显杭州大气、开放、时尚的“国际范”。
据杭州市钱江新城建设管委会工程处高级工程师陈松介绍:钱江新城的整体灯光建设从2013 年就开始国际招标和管理设计,G20 峰会加速了项目的进一步建设。钱江新城的夜景灯光:一是要与白天“现代、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中央商务区形象相一致;二是其景观气质与西湖景区既要有传承又要有创新,要体现杭州从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的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事实证明,钱江新城的夜景灯光不仅传承了杭州山水城市的历史文脉,也呈现了杭州中央商务区“大气、开放、时尚”的新城形象。
“为了迎接G20 峰会,钱江新城在35 栋100 米以上大楼外立面安装了70多万颗LED 点光源,通过极具文化内涵的内容,向世界展示了极具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主题灯光’。”韩明清继续介绍,钱江新城核心区两翼则如众星拱月一般,分为萧山区段、奥体段、滨江区段、上城区段、西湖景区段,在17 公里长的江段点亮200 多栋大楼。

京杭大运河
2008 年,京杭大运河实施了主题为“水墨丹青”的夜景灯光建设。在本次的景观提升工程中,京杭大运河以“修复填充”为主。“对2008 年实施的‘水墨丹青’进行大范围的修复,同时针对原有灯光过于单调的缺陷和开展夜游的需要,填充了不少节庆彩灯、灯光小品等。”韩明清介绍道。
西湖景区
西湖景区则以“提亮补充”为主。对2008 年实施的“水墨江南”进行了提亮,并新增了南部山体灯光。对此,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市政市容环卫管理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洪霞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本次西湖夜景观智慧控制系统工程实施区域包括吴山、夕照山、南屏山、净慈寺、九曜山、玉皇山和苏堤7 个片区。在这7 个片区内通过景观灯色温的转换实现白描的灯光艺术效果,以光为墨,将山水、林岸、建筑、道路等多元素纳入到一个体系里,用灯光描绘出一幅“山水意”的水墨画。
一、二、三点创新
据了解,杭州上一次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景观照明提升改造是在2008 年。当年为了呼应杭州打造“生活品质之城、东方休闲之都”的新名片,实施了西湖核心景区、京杭大运河、钱江新城中轴线、城市阳台及主城区单体建筑等
大规模夜景灯光建设,奠定了杭州夜景景观的空间格局,也奠定了杭州夜景照明“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地位。
这次杭州市迎G20 峰会城市景观提升工程虽然是对原有的灯光进行整改完善和提升,但是在规模、技术和设计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改进。据韩明清介绍,钱塘江两岸从原来的60 多栋大楼扩展到200 多栋;西湖补充了南部山体亮灯;城市入城口亮灯从原来的3 个扩充到33 个。技术上的突破:一是4G通讯技术和DMX512 整合,典型例子是钱江新城核心区主题灯光的联动;二是西湖南部山体的整体联动。设计上的突破是设计和视觉艺术的结合,比较典型的一个是钱江新城核心区的主题灯光,另二个是武林广场浙江展览馆的3D 投影灯光秀。
洪霞也分别从规模、技术和设计上对西湖景区在这次提亮工程中的创新点进行了详细介绍:从规模上看,一是范围广,包括七座山(九曜山、玉皇山、南屏山、吴山、夕照山、北高峰、三台阁),三条堤(白堤、苏堤和杨公堤),湖中三岛,一座庙(净慈寺),三大宾馆(西子宾馆、柳莺、大华),以及北山路沿线等18 个项目;二是灯具设备数量多,共计15,000 套单独立杆的山体灯具,目前为止国内如此大规模的山体亮灯是绝无仅有的。
技术上,一是采用了2,200~6,000K 色温可调可控的LED 灯具,不仅节能环保,还能通过不同色温的转换,生动表现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动态灯光画面,突破了原先只能亮或不亮的单一性灯光效果;二是实现了联调联控的控制系统,使苏堤与南面群山的灯光联动系统,与北线、南线原有灯光系统相整合,通过总控和7 个分控中心的建立,既能实现多区域、多系统、多平台灯光系统的独立运行,也可互相联动组成一个完整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原来西湖景区灯光照明区域化、区块化的局限性;三是在线故障监测及反馈系统,灯具及设备通过GIS 地理位置信息系统的嵌入,能够实现所有设备工作状态的在线监控反馈、信息报警功能,并快速定位。
本次设计主题为“中国意、西子情”,在设计效果上,一是坚持水墨画的笔触,高山流水,墨分五色,光色宜纯不宜杂、宜淡不宜浓、宜冷不宜热、写意不写实。通过自然色温的变化体现中国意,远观是一幅水墨长卷,近看是不同画面,用自然山水表现中国人对山水、环境、世界的理解;二是体现西子情,利用西湖南线山体来展现“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空间结构,利用可调可控的特点和湖中移步换景的观赏点,结合树木丛林后的湖面、楼舍,把南线的历史典故和自然景观在夜色中呈现、融为一体。
一些困难、一些挑战
在实现规模、技术突破的同时,这次杭州市迎G20 峰会城市景观提升工程也遇到了很多挑战。
比如,钱江新城要在35 栋超高层建筑上演主题灯光秀,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灯具的隐匿和安装,即如何做到“晚上见光,白天不见灯”;其次,如何让70 多万颗LED 点光源在35 栋超高层建筑上实现实时、同步的联动。据陈松介绍,为了不破坏每一栋建筑的外观和肌理,实现灯具与幕墙的高度契合,他们联合设计院根据每一栋楼的线条材质、颜色、质感,通过现场实验的方式,确定最后的灯具风格和安装方式。另一方面,为了实现钱江新城
主题灯光秀的完美演出,主要通过4G 无线专网在35 栋楼宇之间进行同步灯光智能控制,这也是目前全球城市景观体量及控制系统集成最大的项目之一。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市政市容环卫管理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洪霞
据洪霞介绍,西湖景区在实施景观提升过程中主要遇到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施工难度大。西湖三面环山,地理环境复杂,灯光控制各级功能点位环绕西湖及周边群山不规则分布,涉及道路、山体以及水系,管道敷设情况复杂,存在管位紧张、岩体开挖困难等情况。同时,山上材料运输得依靠畜力。为确保实现景观灯光控制系统可调可控的稳定性,新建了景区内通信光纤专网以满足信号传输的稳定和安全要求。
2.灯具安装定位困难。该项目覆盖范围广,山体灯杆分布无次序,15,000套灯具设备点位缺乏参照,即使采用GPS 定位技术仍难以精确定位。为实现程序可编辑,需对大量灯杆及灯具进行编号,以形成基础数据图纸,这是
一项工作量十分巨大的任务。很多时候不得不在GPS 定位的基础上,大量采用夜间实景调试的手段,依靠基础性人力工作来完成定位数据的确定,将所有灯具的位置、角度、平衡电阻等参数调试到最佳状态。虽然安装定位数
据工作量巨大,但对项目来说十分重要,这是整个系统在线故障侦测反馈功能实现的前提,更是动态效果编程的基础。
3.灯光调试难度大。山体联调联控不同于楼宇建筑联动,这次的建设是国内大范围山体LED 可调可控的首例,没有相关经验可供借鉴,很多时候都是大家一起摸索着往前走。恰巧我们想表达的动态效果是“光绘”,采用中国水墨画的写意手法,如表现西湖美丽传说的玉龙金凤、表现吴越国王钱镠怒射钱江潮的候潮门等,看起来似乎不如楼宇照明那么直观写实,但调试难度是大大增加的,其艺术创作的高度、效果编程的难度也远高于建筑楼宇联动的具象表现。
一些好的经验
为了杭州市迎G20 峰会城市景观提升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完美呈现,杭州市相关城市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主要是进行宏观上的管理,包括项目立项把关、设计审批、批后监管、建设推进的综合协调等工作。”据韩明清介绍,在这次提升工程中,为了实现“好设计、好灯具、好安装”“三好一体”的目标,对重点项目进行了“邀请招标”,例如钱江新城核心区的主题灯光,邀请了国内数一数二的工程公司,在“好设计”之外,又多了一个“好集成”,才出现了像“城市阳台”及中轴线这样的精品项目,才实现了35 栋大楼联动的良好效果。在夜景灯光越来越复杂化、专业化的发展进程中,实现“三好一体”必须对目前的招标模式进行革新,找到符合夜景灯光特性的有针对性的招标采购方法。
“作为西湖夜景观智慧照明系统工程的建设单位,我们将西湖夜景灯光的控制系统有机整合,有效地将强电控制、智慧控制等多套系统有机结合;将智能照明控制技术、多媒体演示技术和灯光艺术综合运用,实现了整个西湖景区景观灯光的一体化控制。”洪霞说道,其中苏堤与南面群山的灯光联动表演、北线和南线原有“一把闸刀控制系统”、苏堤和南面群山新
建“一把闸刀控制系统”等多区域灯光系统的联动和集中管理平台是本次项目最大的亮点。
本次项目对原有的强电控制系统也进行了升级改造,“一把闸刀控制系统”由原来单一的远程GPRS 控制转变为以光纤控制为主远程为辅的模式,大大增加了控制的可靠性与及时性,克服了景区山多远程信号差的先天不足。与此同时,建立了各属地单位的分控中心,这样既可实现重大事件的“统一控制”,又能实现分系统“独立控制”,提升了各单位的自主性,具备网络化、智能化、同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操作的便捷性等特点。
同时西湖夜景观智慧照明系统成功建立,使用在线故障监测及反馈系统RDM,使整套系统更加智能高效。联调联控区域内的灯具及设备通过GIS 地理位置信息系统嵌入,能够实现所有设备工作状态的在线监控反馈、信息报警功能,并快速定位维修,大大提高了整套系统的完好率。“我想上述这些创新,对今后联调联控的城市照明管理也有借鉴意义。”
G20 带来的意义
有学者认为:G20 杭州峰会将对世界和平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它对世界秩序的重新思考和定位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精神。那么,次G20 城市景观提升工程对杭州来说,又有哪些积极意义呢?
韩明清认为,这次杭州为G20 实施的景观提升工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的灯光艺术——钱塘江核心区主题灯光,展示中国开放、大气、时尚的“国际范”。这不仅会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印象,也会让全世界聚焦杭州,瞬间提升杭州的国际知名度,使其成为全球“网红”城市,为未来杭州城市经营奠定划时代的基础。
杭州市钱江新城建设管委会工程处高级工程师陈松
而陈松认为G20 的灯光建设将从两个方面对杭州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一,灯光在充分搞活杭州夜间经济上发挥了很大作用,通过杭州各个城区的灯光改造,让老百姓和游客在夜间有了更多去处,有利于拉动夜间经济的发展;第二,“灯光搭台文化唱戏”,杭州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传说、典故、名人。通过灯光秀把抽象的文化符号化,
让游客对杭州的历史文化、故事有直观的感受,对旅游的促进、文化的传播、城市精神的推动作用都是非常大的,对于扩大杭州的影响力、知名度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杭州欢迎您!
日前,G20 杭州峰会已经圆满落幕,其意义和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杭州为迎G20 而进行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包括城市景观提升工程的意义和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那么,经过G20 洗礼的杭州城市景观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和地位?身处其中的杭州市民又有怎么样的感受和评价?
“杭州目前的城市景观水平肯定是国内领先,应该处于全国第一。”在韩明清看来,虽然城市景观照明发展在杭州市区内是不平衡的,有国际范的,同时也有不少是县城范的。但从非专业为主体的老百姓的反应来看,绝大多数人是点赞的。
洪霞做了更具体和感性的阐述:“据我们了解,目前国内外大型的LED联调联控照明基本以建筑楼宇作为载体的居多,像杭州西湖这样以自然山水为纸,灯光为墨的‘光绘’作品不多见,特别是此次提升改造工程,在这么大体量的山体景观照明中加入了可调可控的元素,应该说是开创了国内山体景观照明的先例,西湖景区是山体联调联控照明领域第一个吃螃蟹
的人。G20 峰会是一股强大的助推力,全面推动了杭州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杭州人民对这种发展和变化,是宽容友善的,更是欣喜期待的。我们的西湖夜景观智慧控制系统,设计团队历时半年,六轮修改,通过虚虚实实、高高低低、朦朦胧胧、或明或暗的灯光来诠释西湖夜景的美,明亮有节的雷峰塔、含蓄深远的城隍阁、连绵不断的堤岸线、浓墨淡彩的西湖群山……我们等待着大家亲自去感受西湖的魅力。”
既作为杭州市民又是G20 峰会城市景观提升工程的具体参与者,陈松的感触是“很高兴、很自豪、很有成就感”。陈松认为,杭州现在的城市景观水平在国内应该属于超一流的水平,特别是像钱江新城这样文化内涵较丰富、品质较高、老百姓又喜闻乐见的灯光秀,在国内很难再找出第二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