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以光波改良人工耳蜗,听力受损者有望受益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7-25  来源:LEDinside  浏览次数:468
核心提示:目前全球约有50万听力严重受损人,利用电子设备恢复些许听力,人工耳蜗是其中之一。在德国歌庭根大学听力神经学科学家Tobias Moser带领下,研究人员将以光线进行改良,希望突破现有人工耳蜗的限

  目前全球约有50万听力严重受损人,利用电子设备恢复些许听力,人工耳蜗是其中之一。在德国歌庭根大学听力神经学科学家Tobias Moser带领下,研究人员将以光线进行改良,希望突破现有人工耳蜗的限制。

 

  耳蜗是内耳的螺旋状构造,能分析声音频率。在说话中呈现的不同频率,会让耳蜗内的膜状物振动,振动会让类似「毛发」的细胞活化,刺激听力神经元,将声音的相关信息透过听觉神经传送到脑部。

 

  感觉神经性耳聋的人,因为失去了毛发状的细胞,所以透过人工耳蜗利用电极(electrode)刺激神经元。不过由于电极产生的电流,并非直线朝听力神经元,而是会行经过程分散,因此如果电极放太近便会产生串音干扰现象。因此现行的人工耳蜗会限制电极数量避免互相干扰,但也限制了使用者听力表现。

 

  Moser团队利用了光遗传学技术(Optogenetics),将电极以光取代。光遗传技术通常使用在动物研究上,它能刺激基因产生光敏蛋白质到神经元内,透过光线刺激神经元。

 

  研究团队以沙鼠为实验对象,将成鼠基因改造,缩短视网膜蛋白在两次活化之间所需的恢复时间,接着将细菌注入到沙鼠耳蜗,将视网膜蛋白基因带往听力神经元,再利用光学纤维将光线透过耳内的圆窗(round window)进到耳蜗。结果在沙鼠脑干负责听力的部分,与被声音刺激时的反应类似。

 

  目前研究团队只用到一条光波,下一步将研发出能制造多条光波的装置,装置设计上可能会使用Micro LED array或波导技术,引导光学纤维产生的光。由于光学纤维会耗费不少电力,因此预期装置会非常笨重。哈佛医学院的耳科医师Daniel Lee指出,LED是比较好的选择,只是光线相对模糊,因此技术上还需要有所突破。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以光波改良人工耳蜗,听力受损者有望受益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dtmuban",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