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电光源专家蔡祖泉逝世 一生奋斗为照明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7-21  来源:《人民网》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357
核心提示:7月17日,86歲的復旦大學教授蔡祖泉去世。  一位年輕的大學生聞訊後好奇地問:蔡祖泉是誰?  ——一位著名的工人科學傢,復旦大學教授,中國電光源領域的開拓者和權威專傢,因為在新型電光源方面發明眾多而被人稱為“中國愛迪生”……這些稱呼,或許還不足以概括蔡祖泉的一生。  從工人自學成才當教授  和愛迪生一樣,蔡祖泉最初是從一個學徒工走上光源研究的道路。抗日戰爭時期,年僅16歲、隻有小學3年級水平的蔡祖泉就到中法藥廠(延安制藥廠)玻璃制造車間學徒,生產玻璃藥水瓶,在那裡從事瞭十年的玻璃制造工作,並參加瞭中共地

     7月17日,86岁的复旦大学教授蔡祖泉去世。
  一位年轻的大学生闻讯后好奇地问:蔡祖泉是谁?
  ——一位著名的工人科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电光源領域的开拓者和权威专家,因为在新型电光源方面发明众多而被人称为“中国爱迪生”……這些称呼,或许还不足以概括蔡祖泉的一生。
  从工人自学成才当教授
  和爱迪生一样,蔡祖泉最初是从一个学徒工走上光源研究的道路。抗日战争时期,年仅16岁、只有小学3年级水平的蔡祖泉就到中法药厂(延安制药厂)玻璃制造车间学徒,生产玻璃药水瓶,在那里从事了十年的玻璃制造工作,并参加了中共地下党。他曾协助几位大学教授从事药剂实验工作,后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建設X光管实验室,周同庆和方俊鑫教授希望將他调去协助进行X光管研发工作。
  1951年,在上海市的一次座谈会上,一位教授向陈毅市長递了张条子,认为蔡祖泉对玻璃真空有研究,应该调入大学工作。在对知识分子非常重视的陈毅市長过问下,很快,工人出身的蔡祖泉调到交大,担任技术員。1952年院系大调整,他调到复旦,继续从事X光管的研发工作,并负责玻璃和金属铜圈的焊接技术攻关、X光管的玻璃封接和对玻璃真空系统的维护。
  1955年,在周同庆教授的領导下,我国独立研发成功了第一支X光管,填补国内市场技术的空白,年仅30岁的蔡祖泉受到莫大的鼓舞和启发。他看到研发X光管的真空系统主要設备都是依赖进口的,便立志要为国家多做些贡献,在這一技术領域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经过他的钻研,1956年,我国第一只立式三级玻璃油扩散泵试制成功,随即又研制麦克劳水銀真空斗,這些技术和設备研制成功,为后来对新型电光源开发研究和生产打下了技术和物质的基础。
  蔡祖泉曾希望读大学,并考上了南京工学院,但因为玻璃真空研究工作需要,他并没有读成。他一生的科研知识,全靠坚持不懈的自学和实践。
  他的发明照亮中国人的生活
  50多年前的中国尚未能自主生产自己的灯泡,电光源研究領域更是一片空白,上世纪六十年代,未曾间断自学的蔡祖泉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电光源实验室,开始了该領域的系统研究。我国电光源史上第一个氢灯、第一个高压汞灯、第一个氪灯、第一个長弧氙灯等一系列成果陆续从他手上诞生。可以说,中国电光源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至今天达到极高水平,蔡祖泉教授功不可没。
  1961年,蔡祖泉着手研制国内的第一盏光源——高压汞灯。同年,复旦大学电光源小組成立。当时的中国面对的是国际上的经济封锁,苏联专家撤走,技术和原材料全靠自力更生。高压汞灯玻璃与金属接口的地方需要很薄的钼片,国内无法生产。蔡祖泉带着科研人員硬是用打铁的方式,把厚钼片一层一层地敲薄。
  他开发的新光源、新灯,让生活从此得以改变。当年高压汞灯“亮相”以后,夜晚的上海南京路便从此告别昏黄的老式路灯,变得明亮而璀璨;如今的中年人,还对上海人民广场上的“小太阳”——“長弧氙灯”記忆犹新;当年,這盏100KW的“小太阳”点亮时,曾引起巨大轰动,被称为中国人的“争气灯”。发明者蔡祖泉也因此出名,有了“中国爱迪生”之称。为制作玻璃和金属接口处必须使用的耐高温銀焊条,蔡祖泉用的是家里的銀元。
  60年代初,我国新闻記者用的是如排球般大小的老式放炮型新闻灯。为了争口气,1963年蔡祖泉开始着手研制“自己的新闻灯”,半年后,中国成功挥别老式新闻灯,生产出自己的仅有钢笔大小的碘钨灯。
  1966年7月,蔡祖泉代表中国出席了四大洲国际物理暑期讨论会,与会期间,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直到晚年,蔡祖泉还说,這是他一生当中,最难忘的事。“我听党的话,灯听我的话”,在复旦大学,许多人都知道蔡祖泉教授的這一句名言。
  “能活多久,就工作多久”
  80年代后,蔡祖泉的科研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他一方面积极从事学术论文的写作和国际光源与照明的学术交流,多次出席国际性科技研讨会议,了解电光源发展的最新发展狀况,并及时將国际上的专业信息转至国内企业,指导我国光源照明的研究和开发。同时,针对現代化经济建設的需要,在成功研制新光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进行二次开发——工程化开发的研究,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取得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获国家科委推广二等奖。1984年,蔡祖泉提议在复旦开設光源与照明工程专业系,如今,作为经教育部批准的惟一在高校設立的光源与照明工程专业,已培养出无數优秀人才。1988年,本着强烈的民族责任心,他克服种种困难,成立了中国自己的照明学会。
  知晓蔡祖泉教授的人,都为他一心为国、刻苦拼搏的精神所折服。即使面对已取得的辉煌成就,身为人师的他仍未间断自身学习,学生常能在清晨的校园中看到他背英语单词的身影。卸任后,蔡祖泉仍坚持每年做出一兩个专利。
  人们都说,蔡祖泉是个一刻也闲不住的人。他常這样笑着回答:“爱迪生到晚年仍坚持发明研究,我也得能活多久,就工作多久。”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电光源专家蔡祖泉逝世 一生奋斗为照明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dtmuban",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