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小时之后,城市灯光次第亮起,绚烂的光影,无声地为這位远去的学界泰斗送行。
“老师一生追逐光芒,天堂的灯,等他点亮。”他的学生们這样说。
创新之光
我国第一只用于道路照明的高压汞灯在他手中诞生。1964年,它亮相繁华南京路,划出一道“光的長廊”。我国第一只1000瓦的卤钨灯在他手中诞生。1964年,为打谷场上的农民兄弟送去光明,灯火辉映下,稻谷金黄。我国第一只25千瓦水冷电极短弧氙灯在他手中诞生。上世纪70年代,作为大型空间环境模拟設备———太阳模拟器的光源,为我国航天工业再添辉煌。
上海人,谁又能忘記,当年在人民广场引起轰动的“人造小太阳”———100千瓦的長弧氙灯,让我国照明技术首次在国际上挺起胸膛。這灯也有了更骄傲的名字“争气灯”。
“中国需要强大,光源更需要自主创新!有自己的新技术,我们就能站起来。”這是蔡祖泉常说的话。他的学生朱绍龙回忆当年,“为了创新搞发明,蔡老师是不要睡觉的。”1961年,蔡祖泉与同伴们初探我国科学家的“空白領域”———电光源,其中关键技术“金属与玻璃如何完美封接”的研发成了第一道门槛。
金属与玻璃,兩者材质不同,受热反应不同,膨胀系數不同,为了让它们“紧密合作”,蔡祖泉连续三四个月,天天工作到凌晨。几小时后,他跟同事们又一起继续实验,不达目的不罢休。千辛万苦终于成功———找到了耐高温、弹性强的金属钼导片,离光源技术强国的梦想又近了一小步。
同事们至今記得40年前的一段往事:在“小太阳”研制时,玻璃和金属接口的地方必须要用能耐高温的銀焊条,而当时国内还没有生产這种焊条。他把家里銀元拿来熔化掉,成功做出焊条,专门“对付”焊長弧氙灯的接口。這一份专注,這一份热情,令人动容。
退休以后,他依然心系创新,在市科协副主席、上海照明协会理事長岗位上兢兢业业,谋划建言。上海照明协会秘书長翁寅福至今难忘,80多岁的蔡老激情洋溢地说着光源产业创新建议的样子。“在国外,很多核心技术都掌握在一些大型集团公司手中,而国内企业更多的仍依赖大院校的研究机构或者国外技术的仿制。仿制中有所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但中国企业要做强做大,必须具备自己的研发团队和核心技术。千万不能忽视丰富的产品线,相较于GE、欧司朗和飞利浦這三大光源巨头,国内企业的产品线太过单一,无形之中竞争力大减……”声声发自肺腑,字字恳切。
“有许多问题需要一步步解决,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將来,我国一定会出現像GE、欧司朗和飞利浦這样的光源巨头……”蔡老的微笑,让人記忆犹新。
求索之光
生命不止,求索不息,光芒不灭。
知晓蔡祖泉教授的人,都为他一心为国、刻苦拼搏的精神所折服。就是凭着這种精神,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学徒出身的他才得以成長为中国著名电光源領域专家、中国电光源領域的奠基人。
即使面对已取得的辉煌成就,身为人师的他仍未间断自身学习,学生常能在清晨的复旦校园中看到他背英语单词的身影。卸任后,蔡教授仍坚持每年做出一兩个专利。他说,“爱迪生到晚年仍坚持发明研究,這一点我得向他学习,能活多久,就工作多久。”
蔡祖泉的发明创造填补了许多空白,照理说已算功成名就,可他偏偏还要自讨苦吃———快退休时走上了研发、推广节能照明技术的征程。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从德国照明技术大会归来的蔡祖泉带回一个不起眼的玻璃小玩意:国外第一代节能灯。“現在国际上已有3項节能灯专利,一个灯泡卖20美元,但中国一个专利也没有。节能是照明产业的未来,我们一定不能失了先机”。1985年起,他开发了中国人自己的系列节能荧光灯。退休后,蔡老还不顾年迈,为苏浙沪照明企业当免费顾问,四处奔波。几年前,浙江临安的宇中高虹节能灯厂因技术问题经营不善,厂長登门“搬救兵”。蔡老二话不说直奔临安,查找问题、革新技术、理順流程。現在這家企业已成了当地的“龙头老大”。
日前,他的一个学生去国外出差,美国同行感慨地说:“虽然白炽灯是爱迪生发明的,但是現在我们美国使用的白炽灯基本上都是从你们中国进口的。”數据显示,中国灯的年产量达到81亿只,是当今世界第一产灯大国。而在节能灯領域,中国占有了80%的市场。
人格之光
一个多月前,卧病在床的蔡祖泉写字已经吃力,他請学生朱绍龙为自己記录口述遗嘱———
头一条:丧事简办,不給大家添麻烦。第二条:將自己积蓄的30万元現金捐給希望工程。当朱绍龙在电脑上输入“回报社会”时,已十分虚弱的蔡老急急摇头,“這么小的事情,当不起‘回报’二字,只能算‘略尽心意’。”
照亮他人,奋力燃尽人生最后光热。一幕幕场景回放———
“师傅”,是蔡老所有的学生对他的称呼,這位曾获无數殊荣的专家,从来没有架子,平易近人。学生陈大华回忆:“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们经常加班到深夜。当时粮食限量,粮票不够,师傅就从家里带来米,晚上在实验室熬成粥,大家就吃粥和萝卜干充饥,接着做实验。就是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我们把高压汞灯和碘钨灯研制出来了。那时蔡老师家并不宽裕,他爱人是纺织厂的工人,后来因病提前退休在家。他还有三个孩子,那时粮食全是按人头定额发放的,而他克扣了自己家的口粮……”
“現在总是大学在給企业出题目,要企业把大学里研究的技术产业化。而理想的目标应该是,企业经常給大学出题目,企业遇到技术难题就要去大学里问问科学家。另一方面,科学研究也要同应用需求紧密結合,科学家不要拍拍脑袋自己想题目,否則做出的成果不一定是企业最需要的。”产学研研讨会上,82岁高龄的蔡祖泉大声疾呼,声音洪亮。
2007年,在蔡祖泉直接推动下,被誉为光源界“奥林匹克会议”的国际电光源学术讨论会第一次在中国召开。国内外企业家、研究人員深入交流,中国电光源力量精彩亮相。他对身边亲人同事说,“我最大的心愿,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