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浙江产业集群显隐忧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7-05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616
核心提示:紹興的輕紡、海寧的皮革、嵊州的領帶、永康的五金、溫州的皮鞋、樂清的低壓電器、諸暨的襪業等,星羅棋佈的產業群成為浙江開拓國內國際市場的生產基地。然而在這幅興盛的圖景背後,卻掩蓋著這些企業老板的巨大憂慮,“如果人民幣繼續升值,我們的企業將無利可圖而迅速倒閉”,這是長三角眾多企業主經常提到的問題。在這個問題的背後,隱約看到瞭產業集群走向隱憂衰微之路的前景。 浙江酷似意大利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塊狀經濟在浙江工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全省共有年產值億元以上的工業區塊601個,塊狀經濟工業

 

    绍兴的轻纺、海宁的皮革、嵊州的領带、永康的五金、温州的皮鞋、乐清的低压电器、诸暨的袜业等,星罗棋布的产业群成为浙江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的生产基地。然而在這幅兴盛的图景背后,却掩盖着這些企业老板的巨大忧虑,“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我们的企业將无利可图而迅速倒闭”,這是長三角众多企业主经常提到的问题。在這个问题的背后,隐约看到了产业集群走向隐忧衰微之路的前景。   
  
    浙江酷似意大利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块狀经济在浙江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省共有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区块601个,块狀经济工业总产值15826亿元,這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64%,企业总數30.84万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規模企业19065家,从业人員约800多万人。   
  
    可以说产业集群占据了浙江经济的半壁江山。在块狀经济主要产品中,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30%的有78个,主要有纺织、服装、电气、通用設备、交通設备、金属制品、电子、皮革、工艺品等。   
  
    当把目光投向意大利,会发現意大利产业区经济与浙江十分相似,都是以普通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以中小企业为主,以低成本的传统日用消费品生产为主。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有悠久的历史。从意大利中部到北部地区农村一直是小农形态,产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负担较大,农民不得不从事副业生产。贵族阶层和有钱人的住房、服装、装饰品、家具、工艺品便成为农民副业生产的对象,逐渐形成了手工业传统。二战后,在手工业基础上迅速发展形成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品产业集群,如意大利的瓷砖制造业产量占全球总數的30%,全球出口量的60%。   
  
    數以千計的中小企曾赋予意大利经济灵活性和动力,意大利素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平均工业企业从业人數仅为43人,平均每个企业创造的产值也是位居工业化国家之末。实际上,正是這样的中小企业集群模式创造了战后经济上的“意大利奇迹”,使意大利发展成西方七大工业国之一,经济总量却排名世界第7。   
  
    根据意大利统計局的評判标准,全意大利专业集群地有199个,分布在15个州。集群地的产品主要是日用品。其中,纺织品集群地有69个,占34.7%;皮鞋和鞋27个,占27.3%;家具39个,占19.6%;机械32个,占16.5%;食品17个,占8.6%。此外,还有金属制品集群地1个,化学制品集群地4个,造紙与印刷集群地6个,首饰集群地4个。意大利的经济实力和国家竞争力是由這些企业集群支撑的。   
  
    意大利的衰微与浙江的隐忧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意大利的衰微与“意大利的企业文化严重落后”有关,以传统产业为主的意大利经济乏于革新。這和意大利工商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不无关系。用意大利经济学家瓦莱里奥·卡斯特罗诺沃的话说就是:“意大利工业越来越酷似漂流在大海中的冰山,浮在海面上的山顶仅限于几家特大的集团,而基础是一堆不成規模的3到500名員工的小企业,共7.2万个以上。”   
  
    虽然數以千計的中小企业曾赋予意大利经济灵活性和动力,但很多都没有好好装备自己,去应付現代快速转变的挑战,大部分的意大利中小企业都不具有能在全球市场参演一角的規模、資金或营运窍门。這样的中小企业集群在全球化国际竞争中经不起考验。   
  
    同时,中小企业占了九成以上的意大利经济相当依赖产品出口,外贸带来的收入占意大利国民生产总值的50%以上。往日意大利制造商敌不过对手时,它们有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是令货币贬值。但自从意大利加入欧元区以后,這一招就“失灵”了。欧元快速升值已经让意大利出口产业受到严重打击,来自海外的订单转去寻找更为廉价的生产基地。出口商品中缺乏高科技产品是意大利在国际贸易中丧失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資源小省浙江在改革开放后依靠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一跃成为经济大省,演绎了一个快速造富的“神话”,经济总量位列全国第四。仔細研究会发現,浙江产业集群的致命伤与意大利非常相似。   
  
    从近年来的新生增量看,浙江大部分是原有区块的扩张或扩散,源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新生区块不多。从2000年到2004年,全省块狀经济总产值增量约9830亿元,真正源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新生区块仅29个,总产值约889亿元,分别占新生区块的12.7%和27.9%。這导致浙江省民企在开发方面,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从主要区块在全国全球的行业地位看,浙江大部分是生产加工基地,处在价值链的末端。总体上看,浙江块狀经济产品低档次、低附加值的特征没有根本改变,仍然处在模仿创新为主、价格竞争为主阶段。产业集群中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不快、开发新产品能力薄弱、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是浙江民营企业在转变经济增長方式中存在的辣手问题。   
  
    产业集群起家  
    要回答這些问题就要追溯浙江民企的起家源头和发家经验。浙江民企之所以在全国起家最早,发展最快,一方面得益于浙江各级政府当初的无为而治;另一方面則得益于浙江民企的发展模式:产业集群。被专家称作“中国经济第三次浪潮的发动机”的产业集群,就是一个区域内密集发展一种产业,千家万户,成龙配套,产业链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和相关的辅助产业、服务业聚合在一起。正是由于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才使得浙江民企发展迅速。从专业化类型看,有绍兴的轻纺、永康的五金、温州的皮鞋、乐清的低压电器、海宁的皮革、嵊州的領带、桐庐的制笔、诸暨的袜业等。這些星罗棋布的产业群已经成为浙江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生产基地。這正是25年来“浙江制造”一直保持全国領先水平的主要原因。   
  
    仿制带来的惰性  
    为什么浙江民企一开始就选择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呢?一方面产业集群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另一方面产业集群能使中小民企一开始采用模仿和仿冒手段迅速投入生产,发展壯大。产业集群内,由于企业上下游之间、配套企业之间同在一个不大的区域里,配套产品的物流成本低,配套企业之间比较熟悉,诚信度高,交易风险也就很低。這容易使一个不起眼的产品和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得很大,不仅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也很快能占有一席之地。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产业带中一个企业或通过模仿或生产出一个新产品,如果市场销路好,整个产业集群的同类企业会蜂拥而至,通过仿冒生产這种产品,這样导致产业集群規模越来越大,形成巨大的产能規模,产生难以估量的規模效应。   
  
    但民企发家起于模仿和仿冒,发展到一定阶段仿冒却成为民企发展最大的障碍,甚至是杀手。产业集群内由于企业间的竞争更多的是在成本与价格之间的竞争,所以创新能力很难增强。更要命的是同类相聚,一旦有新产品出来,仿冒变得十分容易。而当仿冒成了企业之间竞争的一种习惯后,那么谁还会花大量的人力、物力,承担巨大的风险去搞新产品研发呢?這样在集群内同类企业的惡性竞争难以避免,相互压价、低价竞争必然愈演愈烈。最后的結果是,低价优势成了产业集群在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唯一的核心竞争力。   
  
    “57.52%的企业没有投入科研经费,仅18.10%的企业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产品。”這是浙江省工商联最近組织对浙江民企的一項调查得出的結果,這无疑凸显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严重不足。作为全国民企大省的浙江,民企实力在全国是最强的,经营体制和经营理念在全国也是最为領先的,按道理讲并不缺科研資金,更没有国有企业科研体制的弊端,为何浙江民企不愿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在科研上投入经费,走上自主创新的康庄大道呢?   
  
    由此可见,产业集群的最大负面影响是遏制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创品牌的冲动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   
    自主创新是企业持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通常企业往往是从模仿起步的,完成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型,对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道坎。日本、韓国的很多企业也是从模仿起步的,但他们具备長期的战略眼光,成功地迈过了那道坎,从而使其半导体、电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关键词: 隐忧 浙江 产业集群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浙江产业集群显隐忧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dtmuban",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