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0日,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发布能源之星Lamps V2.1认证规范,并指出Lamps V2.1版本将于2017年10月1日全面替代之前的Lamps V2.0版本,届时,能源之星产品的认证必须以参考2.1版本进行申请。
相比于2.0版本,能源之星Lamps V2.1 版本发生了多处的变化,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补充了新的频闪的测量评价指标,特别是对可调光灯的频闪性能评价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要求。针对这一修改,EPA考察了现有的关于频闪评价的各个标准和技术规范,并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得到了业界的普遍支持。以下将对能源之星Lamps V2.1认证规范中关于产品的频闪性能的内容予以详细介绍:
1、频闪相关评价指标
在第11.3节,能源之星对灯的光输出频率提出了明确要求,即紧凑型荧光灯的频率应在20到33kHz间或者≥40kHz;而LED灯的光输出频率f应≥120H。
根据12.4节,对于所有标识可调光的灯,应在报告中提供一下频闪参数:
-闪烁百分比PF
-闪烁指数FI
-光输出周期性频率f
-短期闪变指数Pst
-频闪效应可视化参数SVM
-ASSIST闪烁感知度Mp
其中,后三项指标Pst、SVM和Mp为此次Lamps V2.1最新提出的。
能源之星所指的“可调光灯”主要是考察灯对调光器的兼容性,能源之星并不强制所有灯都设计成可调光,但要求在外包装上对是否可调光作出标识,并有网站可查询调光器的兼容信息。根据能源之星官网,大部分灯都是“可调光的”。标识为“可调光”的灯,应至少在2个厂家的5种不同的调光器下进行调光性能测试;若厂家签署了“NEMA LED Dimming Compatibility Program”,则可直接配备NEMA SSL 7A调光器进行调光性能的测试。
2、频闪相关测试方法
LED灯的光输出频率的测量方法参考IEEE Std 1789TM-2015,能源之星标准中对测量仪器的性能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光度探头的上升时间必须≤10μs,系统采样频率必须≥20KHz,采样时间不能小于1s。
对于频闪参数的测量,能源之星推荐参考以下相关文件进行:
NEMA 77-2017 :Standaed for Temporal Lighting Artifacts:Test Methods and Guidance for Acceptance Criteria;
ASSIST Metric for Assessing the Direct Perception of Light Source Flicker;
ENERGY STAR Recommended Practice – Light Source Flicker。
此外,能源之星还对仪器动态范围及采样频率和时间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上述的参考文件,NEMA 77-2017规定了Pst,Mp等的测量评价方法;ASSIST规定了Mp的计算方法,而ENERGY STAR Recommended Practice则规定了具体的频闪测量操作流程,大体流程如下:
-在不加调光器是测量灯的基础光输出(BLO)的频闪参数;
-将调光器接入灯的测量电路,在最大调光输出(MaxLO)下测量频闪参数;
-在最低调光输出(MinLO)下测量频闪参数,MinLO是指20% MaxLO或者宣称的最低输出,孰低取孰。